吃在秘魯

在玻利維亞我們已經聽說秘魯的風俗文化大致上是一樣的,三個月來果真很少見到差異,飲食文化也大同小異,一樣 “雞肉至上“,雖然比玻利維亞多了魚鮮作為第二愛好 (因地區而異還有天竺鼠),只是對我們蔬食者來說沒有比較開心。吃飯在二國還普遍不是 “享受”,便宜填飽肚子才是王道,此外 “健康飲食” 蔬食風潮小小開始流行起來—這代表在無鹽無油平淡生菜、或一大塊素肉加白飯間作選擇,湯品通常則有馬鈴薯塊和軟到入口即化的義大利麵;沒錯,彈牙的義大利麵不存在,至少不在平民料理,不論螺絲麵斜管麵還直麵都是愛用湯料,漂浮在蔬菜或是其他高湯中。

但我們當然不會就三個月苦哈哈地旅行啦,以下告訴你一些小欣喜:

剛到南部第一個欣喜就是發現花草茶攤子。遠遠就被從小攤車上鍋子探出來的各色野花所吸引,穿著傳統服飾的婦女們總是像巫婆般一邊斟茶一邊唸唸有詞,這可不是一般飲料而已,大鍋子旁永遠都有其他幾壺不同顏色的加料,(猜測說詞如下:為您的腸胃、為您的眼睛、事業順利、愛情如意……),先從大鍋舀一勺,再從每個壺加幾滴,每個動作都配上一句唸詞,最後驕傲地遞上一杯完美調配的花草茶。溫熱不燙的茶綜合多種花草的清香,喝起來很順口,我們喜歡選擇不加糖,解渴。可惜中北部就沒有再見過了。一杯 1 索雷。

對自煮自立的我們來說,在秘魯逛菜市場很有趣,常常發現沒見過的蔬果,靠著幾句基礎西文也幾乎能問出用法或是味道方向,有些讓人一試成主顧,每看見必買,有些則不能理解怎麼可能有人欣賞它的味道。

 

嚐試新的東西當然不一定很合口味。當我們在印加王族之路健行的時候,有一次吃到非常難以形容的味道;本來就不期待在小山村的小廚房找到我們喜歡的食物,聽到 “藜麥馬鈴薯湯” 我們腦海中出現的畫面顯然和老媽媽完全不同,它竟然是甜的!這樣形容吧—乾癟馬鈴薯浸在酒釀中,加上藜麥及很多糖、很多太白粉的湯糊!對我們來說實在太不尋常了……

旅行秘魯期間,我們倆幾乎不吃洋芋片的人類養成瘋狂吃洋芋片的習慣,其實正確地說是狂吃 “山藥片”。這家秘魯食品公司還有其他薯片產品,但是經過我們評比,山藥片是厚薄適中、鹽分與蔬菜味道平衡最好的,不只如此,舊版使用棕櫚油也沒有新版葵花籽油的味道好,而其他公司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出山藥,明明是非常在地的根莖類。另外,同樣公司的甜香蕉片也很不錯,適當厚薄讓甜香蕉的天然味展現,綠香蕉的就沒有得到我們青睞。大概因為貴一點,只有大超市才偶爾有賣,離開秘魯前我們為了囤積存貨,像毒癮發作般地一一搜索超市 (大約跑了15間吧)。

吃甜點在這裡技術上比玻利維亞容易些,其一是因為每拜訪五間烘培坊就有機會找到一塊蘋果派。大部分的當地人在雜貨店買乾而無味的白麵包,而一間烘培坊如果不位在觀光區,十之八九供應產品只有乾麵包,提供三種不同形狀乾麵包算有規模的了;其他還製作點心的烘培坊大約 20% 有蘋果派,我們試出心得—其他不是蘋果派的點心都太甜了,蘋果派則相對來說成功率很高,唯一問題是十有八九次買到最後一塊,好吃沒得續。另一個滿足甜點胃的秘訣是得到好優格。大部分商店和超市只有奶粉加固定劑的假優格,人工香料的氾濫更別提了,幸好秘魯很多酪農自製優格,開車在路上看到有優格的黑板我們都一定要停車,他們常驚訝地不敢相信有人真的要買沒加香料與色素原味優格。我們這樣享用原味優格:加入真正的水果,芒果優格、草莓優格…… 隨心所欲,或是變化個綜合水果沙拉早餐吃。

拜拜嘛愛用~乾麵包掛在教堂活動的聖像身上

整體來說秘魯菜調理很亞洲式,尤其受到中菜影響,四處可見 “chifa” (秘魯式中餐館),而且不少地方特色菜是熱炒、煸,會用到香菜、薑或是醬油,有一道很普及的菜就叫做 chuafa 炒飯。奇妙的是,三個月間看大部分當地餐館總是很沒新意地提供跟鄰店同樣的菜單,即使東南西北各有特色料理,但若想吃不同秘魯料理,至少得去到下個鎮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